致敬航天奠基人,传承科学家精神

【城市节拍】致敬航天奠基人,传承科学家精神

地方平台发布内容
上海学习平台
2025-04-26
作者:徐瑞哲

“手里有剑”和“有剑不用”,不是一回事。当神二十乘组刚刚飞天、入住天宫,中国人再次感悟钱学森在航天事业奠基石上留下这句话的千钧之重。

昨天,上海市举行第十个“中国航天日”主场活动,由上海交通大学、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举办的“‘致敬航天奠基人,传承科学家精神’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系列活动”,在焕新开馆的钱学森图书馆启动。

当天,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、2025年“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”汤洪波走进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校园。他告诉师生,自己从400公里高度的中国空间站舷窗,可以用手指轻轻划过长江、黄河的脉络。“每天能看见16次日出,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永远是朝阳跃出祖国地平线的那一刻。”作为新一代航天人,汤洪波不忘致敬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,“我们不是简单重复历史,而是创造新的奇迹。”

钱学森之子、钱馆馆长钱永刚向汤洪波赠送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模型——“大地上的丰碑”。只见这一建筑模型采用“大地情怀 石破天惊”设计理念,以方正的结构寓意钱学森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,以开裂的石头寓意钱学森迸发的智慧之花,以及从戈壁滩上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。

在人工智能时代,钱学森图书馆站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新起点,新上线试用“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”(一期),打造馆藏资源开放、共享、融合和知识服务的平台。这是首次将3万件馆藏和10万个数字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,构建起覆盖手稿、书信、图书、期刊、照片、影像资料等馆藏类型的“数字文物枢纽”。

活动当天,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,双方将联合开展“向星辰出发”主题航天公益活动。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主题标志也在现场发布,标志设计深植于“归”字所蕴含的爱国归国意涵、代表纪念时长的阿拉伯数字“70”,以及钱学森图书馆标识,三者融合构成主体图形框架。

(原载于2025年4月26日《解放日报》)

来源:解放日报
责任编辑:白清怡
本文为地方平台发布的内容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